元宇宙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全球快讯 > 投资快报

投资快报

元宇宙概念走红之后:娱乐科技创业该重点关注什么?

2022-10-14投资快报
罗超提到,元宇宙的概念非常广泛,会聚焦投资娱乐科技领域,如果仅套着元宇宙皮囊而浮于表面应用,缺乏技术壁垒,风险是非常大的。因此,当下对元宇宙的投资,会更关注底层技术的积累,而不是过早寻求商业模式价值的变现。因此,当下对元宇宙的投资,罗超会更关注底层技术的积累,而不是过早寻求商业模式价值的变现。

  来源:链新(ID:ChinaBlockchainNews)

  2022年,更多资金开始被引导进入元宇宙。

  5月20日,规模超200亿元的广州市天河区元宇宙联合投资基金成立,旨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支持科技企业加强对元宇宙的探索。随后,上海、北京等地也相继提出将设立元宇宙产业基金。

  什么样的元宇宙项目具有真正的成长潜力,并能在市场大浪淘沙中胜出,投资人和社会资本有自己的预期和押注。过去几年里,GGV纪源资本执行董事罗超代表GGV投资了游戏引擎Cocos、不鸣科技,开放元宇宙互动平台Animoca Brands、BUD,AI科技公司启元世界,虚拟拍摄随幻科技等项目。

  作为一家专注全球早中期企业的风投机构,GGV纪源资本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战绩颇丰,曾投资出阿里巴巴、滴滴出行、今日头条、Airbnb等知名互联网企业,因此其对元宇宙全新领域的投资重点也值得研判。

罗超提到,元宇宙的概念非常广泛,会聚焦投资娱乐科技领域,如果仅套着元宇宙皮囊而浮于表面应用,缺乏技术壁垒,风险是非常大的。因此,当下对元宇宙的投资,会更关注底层技术的积累,而不是过早寻求商业模式价值的变现。

  因此,当下对元宇宙的投资,罗超会更关注底层技术的积累,而不是过早寻求商业模式价值的变现。

投资娱乐科技

问:元宇宙覆盖非常广,创业项目纷繁复杂,作为投资人你如何进行解构?

罗超:

  2019年,我们决定立项投资这个赛道的时候,资本市场还没有元宇宙这个概念。我们确定的核心品类是娱乐科技,之所以做这件事情是因为我们是一个特别以技术驱动为导向的创投团队,会寻找核心技术在各个行业中的落地应用。

  物理仿真模拟、渲染技术、AI、云服务架构、虚拟人、甚至区块链等等这些底层技术已经应用在很多场景当中了。例如,游戏引擎技术的使用范围已经远远超过了游戏本身,已经应用在影视、设计、工业、航天、智慧城市中,娱乐技术的应用空间非常大。于是我们就开始立项,从核心技术和产品化能力为切入点,更多关注创业团队在各个技术维度的积累,投资娱乐以及衍生行业的底层技术公司。

问:GGV投资的游戏引擎类公司其实很多已经成立超过十年了,为什么选择投资这样的“老牌”创业公司?

罗超:

  像全球范围内的Unity、Unreal也都是做了非常长的时间。

  如果今天有一个全新的团队说要做一个新的游戏引擎,要去投资它,那不给十年的时间,我觉得是不可能做出有深厚壁垒的产品的。

第二个投资逻辑是游戏引擎的使用场景多样性。

  游戏引擎目前的使用已经远远超过了游戏本身,它会在 AR/VR、汽车、工业、影视、智慧城市等各个领域使用。

第三个逻辑是引擎需要使用的场景会更加去中心化和适配不同水平的设备。

  市场上一些引擎产品的能力虽然非常强大,但是必须适配同样非常好的设备、显卡等等,这会导致用户使用门槛非常高。现实情况是,目前很多设备是不兼容的、能承接高算力高功耗的设备还没那么多,那么这些设备如果要去跑超复杂的引擎就会很痛苦,所以我们投资的这类更轻便、更高效率的引擎是非常有需求。

问:第三个投资逻辑是考虑到一些过度超前布局的项目反而存在风险吗?

罗超:

  元宇宙的概念非常广泛,有些套着元宇宙皮囊的项目,如果只是浮在表面做一些应用,其实风险是非常大的,因为没有技术壁垒。

如果没有扎实的底层技术积累,而只是做一个表面的运营的话,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去支撑起整个应用。又由于没有技术壁垒,很容易被抄袭,导致同质化产品很多。

  这类项目可以在资本市场有热度的时候融到一两笔钱,但随着热度退散,如果没有核心积累,就撑不下去了。

  这也是目前很多号称“元宇宙”公司遇到的困境,也是我们在投的时候一直关注“娱乐科技”的原因,因为技术的持续性和抗周期性会强过浮于表面的应用。

  比如说,一家渲染能力很强的公司,无论是在元宇宙,还是电影动漫工业、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等,都会运用到它的渲染技术,这样下游应用更广泛的,抗风险能力也更强。

用户创作是元宇宙应用层的关键

问:说到抗风险能力,或许目前B端元宇宙的投资确定性比C端更高一些?

罗超:

  这其实是一个伪命题,不管是B端元宇宙还是C端元宇宙,从底层的技术侧来看其实是不区分的。

  从应用侧来看,两者的投资确定性谁胜谁劣也不尽然。

  今天,B端元宇宙的发展是比较清晰了,数字孪生、工业仿真模拟、交通智能决策等等,这些领域都已经有一定规模、有收入了。但C端其实也很可观,元宇宙游戏平台Roblox已经有非常高的年收入,我们投资的元宇宙UGC平台BUD也是一个典型的C端应用场景,在全球范围内有过千万级别的用户,DAU非常高,尤其深受北美、东南亚的年轻人的喜欢。

问:说到BUD投资案例,如何在当下3D终端设备形态还未真正确定的情况下,挖掘有潜力的元宇宙应用层?

罗超:

  虽然和移动智能手机相比,目前的3D设备体量还远远不够,但相比6年前已经有一定规模的出货量了,3D设备在海外一些地区的渗透速度正在迅猛加快。

  目前来说,VR已经处在一个良性发展的成长期。AR虽然处于比较早期阶段,但不影响大家长远去做元宇宙的应用。现在大量的元宇宙应用所运用到的技术,其实并不一定要需要通过VR/AR承载,也可以呈现在手机端、车机、工业仪器平板上。Roblox和BUD的主体用户都未必需要在VR/AR设备上,但同样可以体验快乐。

元宇宙应用层的核心重点是用户能够创作、能够3D化交互、能够邀请朋友来社交,这是大家所真正关心的。

  所以

问:说到“创作”,相比于移动互联网时代购物、出行、外卖等生活场景的应用需求,“用户创作”会是元宇宙的新趋势吗?

罗超:

  对,在应用这个维度,我们首要考虑的是,元宇宙的社交应用或游戏应用,相比于传统的社交或游戏应用,新增的Metaverse属性是否是用户需要的,这点很关键。

所以我非常同意“用户创作”会成为一个很重要、很关键的要素。通过一套更好的3D编辑器,让用户参与到场景制作、游戏制作过程当中,并且邀请朋友一起来玩,增加互动性、归属感。

  目前绝大多数的应用公司其实在解决一个取舍和平衡的问题——既有开放度,又要保证足够的乐趣和品质。就是有多大程度的权限开放给用户创作内容,平台又保留多大的权限去做更好的封装。

  理论上,精选后的PGC的内容质量可能会更高,但会导致开放度降低、用户参与感不够,而如果全部开放给用户,涌现出来的过多下沉UGC内容和作品可能又没那么高的价值和质量。不过,有些硬核用户展现出的超凡创作力,还是让人叹为观止。

促进早期资本探索元宇宙

问:类似移动互联网时代的BAT,元宇宙是否也将出现现象级应用?

罗超:

  这是肯定的。互联网时代有互联网时代的现象级应用,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因为终端设备性能和传感器的改变,数据获取方式发生了改变,让大家可以在移动状态下使用的更多现象级应用产生。

在元宇宙时代,设备会更加多样化,不一定带着AR眼镜才能算是元宇宙。更大量级的、更多样化的设备可以支撑起更丰富的应用生态。

  现在的年轻用就是数字原生的一代,对他们来说一切都可以在线上完成——在一个虚拟化空间,通过建模后的Avatar,零距离实现社交、消费、娱乐、工作等等,甚至再加上Web3的分配体系。

  如果说元宇宙时代3D虚拟化、数字化的空间搭建和呈现是很重要的差异要素,那么将有特别多的想象可以产生。例如,同样是购物行为,从PC时代的线上购物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基于定点信息的购物,到元宇宙可以有更多更实景化体验、展示的尝试。

  当那个时代来临,会有非常多的现象级应用出现在各个领域,购物、社交、游戏、工作,且规模体量、用户渗透率都将远超今天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体量。

问:从移动互联网转向元宇宙,投资逻辑有哪些改变,如何挖掘新赛道的商业模式价值?

罗超:

  今天还没到元宇宙应用爆发的元年,但长期我们是有非常明确的愿景。短期来看,我会更关注底层技术的积累,而不是商业模式的价值。

  因为商业模式可以在未来3-5年的时间里通过更多案例和场景去探索,慢慢跑出适合元宇宙的运营逻辑。

  有人认为可以直接把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搬到元宇宙中,也有人认为Web3才是未来元宇宙商业模式的真正核心,或者有些场景适合Web2的方式去编写,有些场景适合Web3的方式编写,我觉得这些假设都是OK的。

但今天我会更关注团队的技术底蕴。项目本身的技术壁垒有多高,沉淀的积累有多厚,这些技术积累已经在哪些场景开始落地并得到客户的认可,这非常重要,而不是短期内要有非常多的收入或者被验证好的商业模式。

问:GGV是一个非常国际化的创投团队,你观察到的海内外元宇宙尝试有何区别?

罗超:

  从3D虚拟化的维度,海内外的区分已经不是那么明显了,最好的情况是能够做全球生意,而不是局限于地理范畴。比如BUD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在海外发展得非常快,所以我们要相信中国的创始团队和开发能力。元宇宙本身就应该是要打破所谓的区域边界,让全球用户一起参与的一场盛宴。

  国内有很多城市出台了元宇宙相关的政策,会对行业发展做一些自上而下的助力。海外的发展可能会更加自下而上。我认为还是要对所有的尝试做区分,就是投资的是底层技术还是上层应用,这两个方向的需求其实是不一样的。

底层技术层是需要更长时间、更多耐心积累的,有对的人、对的资金的支撑很关键。

  上层应用层需要有更大的生态、百花齐放。应用太多样了,尝试方向也各不相同,很难通过一种单一化政策去扶持,因为现在这个阶段其实也根本不知道该扶持什么。所以上层应用应该是更自下而上,促进资本尤其是早期资本和创始团队的活力,让大家可以分头尝试。有些尝试可能会失败,没关系,可以有第二次尝试,然后慢慢变得越来越好。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