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全球快讯 > 24小时资讯

24小时资讯

你想“掘金元宇宙”,但投资人发现挖矿的“铲子”还没有造好

2022-03-2424小时资讯
你想“掘金元宇宙”,但投资人发现挖矿的“铲子”还没有造好

现实中无所寄托的大男孩,戴上VR眼镜,纵身一跃,就从索然无味的现实跳入了名为“绿洲”的虚拟世界——这里包罗万象,繁华的都市隐匿着不亚于真实世界的秘密……

这是斯皮尔伯格在《头号玩家》中打造的“虚拟世界”,而从2021年开始,人们通常称之为“元宇宙”。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企业开始“逐梦元宇宙”,市场上的讨论从未停歇。相较于在二级市场的元宇宙概念股备受追捧,一级市场的投资人则更冷静克制地去看待“元宇宙”的蓬勃。

睿兽分析数据显示,近两年来,元宇宙概念中最多被落地实现的AR/VR赛道,其融资事件数量并没有非常显著地提高,但其融资总额有明显提升。2021年,该赛道融资总额超过500亿元,同比增长80%,是AR/VR投融资最火热的2016年的4倍之多。这和创业邦收集到的业内人士反馈相一致:“投资人在积极地看元宇宙项目,但是出手却相对谨慎。”

AR/VR领域融资趋势图。图源:睿兽分析

云岫资本认为,《头号玩家》中所刻画的未来世界还太过遥远,其中的十万玩家集体在线作战的场景,所需要传输极其庞大的数据体量,在当下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也就是说,你想“掘金元宇宙”,但挖矿的“铲子”还没有造好。

作为科技产业精品投行及投资机构,云岫资本长期关注数字化升级的下半场所能带来的新机会。他们认为,如果一个项目被定义为元宇宙创业,那么无可避免的会被更严苛地审视。要想获得投资人的青睐,就不能局限于“小打小闹的微创新”,而是要做能带来时代变革的产品。

可以明确的是,在元宇宙时代来临之前,底层技术的野蛮生长正在加速,直至为行业的爆发提供足够的养分和基础。这也是投资人最为关注的。

本期“元宇宙投资观察”,我们采访到云岫资本,他们从FA的视角出发,洞察元宇宙创业,帮助企业融资,在相关赛道多有布局,其方法论和看项目的逻辑又是如何?

算力会最先成为未来元宇宙之争的核心

创业邦:云岫是如何切入元宇宙赛道的?

云岫资本:云岫并不会去追所谓的风口,我们的逻辑更多是从“数字化升级的下半场”来看项目,这其中势必会涉及到二维到三维的整体革新,包括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应用创新等。

过去几十年间,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整体的技术革新带来了数字化的变革。当下随着5G网络、云原生等底层基础架构的成熟,新一代的变革应运而生,会有很多新的升级玩法,随之而来的时代特征可能就是现在讲的“元宇宙”。

我们认为,元宇宙是伴随数字化的进一步发展,通过科技手段打造的数字空间,本质上是对现实世界的虚拟化、数字化过程。

创业邦:在元宇宙大范畴中,云岫更关注哪些细分赛道?

云岫资本:云岫会有三条线重点关注,它们彼此互为基础、层层递进。

第一条线,是最底层的算力的变化从二维到三维的过渡,可能涉及到的算力是从个位数数量级到成千上万个数量级的变化,算力能否支撑如此庞大的运算量?这是最先要解决的底层问题。以我们之前合作过的项目“摩尔线程”为例,他们所专注的全功能GPU是技术实现的关键算力引擎,可以认为是元宇宙重要的计算平台之一。事实上,算力可能会最先成为未来元宇宙之争的核心。这也是我们最早开始布局的,大概从2019年就开始了。

第二条线建立在第一条线的算力基础上,延展出的大的技术框架,它分为几个层面,一个就是数据放在哪里,如何去做虚实结合,比如云原生;另一个层面就是数据如何传输和二次开发的问题,这其中可能包括引擎、创作工具等。

有了算力和基础技术架构之后,内容上应该如何更好地呈现或与用户更好的交互?进而又有了第三条线。这其实涉及到两个方向,一个是硬件层面,作为入口和载体,XR是我们会重点关注的方向。另一个方向就是整体的内容应用,游戏、文化内容等等,但这个方向上,我们普遍认为时机未到,当下的时机更适合去看底层内容搭建的基础层。

创业邦:当一个创业项目被定义为元宇宙,是否会被更严苛地看待?

云岫资本:这是自然的。现在太多项目把自己包装成元宇宙的东西,但实际上是“新瓶装旧酒”。“元宇宙”不是一个新的东西,而是一些技术升级和模式升级带来的崭新变化,被一些项目带上了“元宇宙”这个Tag。你去看的话,很多并没有什么底层逻辑上的创新,不是像芯片、机器人一样,解决“卡脖子”的问题。

我们和投资人整体会很积极地去看元宇宙的项目,但同时也会带着很多问题和思考,会相对谨慎和保守一些。

创业邦:这样谨慎的态度带来怎样的投资偏好?

云岫资本:从“价值投资”的角度来看,我们比较少关注外围的“情绪”,而是更多地看团队和企业的内核。

基于此,我们在这个领域的布局目前会集中在中早期的项目,因为有机会去更长期地陪伴,去验证项目的周期能力。相比之下,偏中后期的项目我们会更看重商业化能力,除非海外已经有了发展较好的对标。

云岫项目“奇点临近”眼镜智能化概念图

在爆发之前,底层技术就开始“野蛮生长”

创业邦:我们能否期待元宇宙爆发会出现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云岫资本:挺难说会有一个所谓的标志性事件。这个事情更像前几年的“5G”和“物联网”,我们现在也不能说5G已经爆发了。

但这不代表围绕这个领域无事可做,回想互联网时代,现在会觉得第一台电脑和第一台iPhone是标志性事件,是一个跨时代的时间节点,但是在他们诞生之前,已经有非常多的技术基础在支撑了,只不过是电脑和手机把这些技术做了一些可视化的呈现。

也许对于元宇宙来说,这个划时代的硬件节点会是某个XR设备,但这个领域还需要几年的技术沉淀。在此之前,会有很多技术比大家想的要跑得更快,或者它自己在默默成长,但大众并没有看到,它可能并不是在消费级的角度呈现出来,比如“三维建模”,把二维地图变成三维的,现在政府已经在扶持;“3D数字资产”,已经在很多游戏、电影中直接使用,普通大众可能并不熟悉,但这些技术确实在不断成长,会成为未来“元宇宙”爆发的一个基础,这就是我们现在要去布局的。

创业邦:元宇宙有哪些细分赛道存在被低估的创业机会,鼓励创业者多去尝试?

云岫资本:现在每个细分赛道,都很多人在做,并不能说哪个被低估了。我们可以说有一些相对看好的方向,可能因为技术门槛比较高,做的人相对少一些。

举个例子,VR硬件已经相对成熟了,在此基础上,有些人在开发VR的内容,数字人等,参与的人很多,竞争也会激烈,也需要长久的生态规划。

但一些底层的硬核技术、刚性需求,比如芯片、AI底层的平台,一些架构层、工具层的东西,需要大量的数据积累和多年的沉淀,玩家就会少一些。

但这反而是我们会重点关注的方向,因为一旦好的团队把护城河建起来了,未来的变现价值、可复用性会更强。我们希望鼓励创业者在这些需要技术攻关的领域真正地扎根、去投入。

创业邦:这样的赛道,是不是会更鼓励科学家出身的人去尝试呢?

云岫资本:倒不一定是科学家,确实有一些创业者来自科研院所,但未必都要有这样的背景。也有从海外大平台诸如微软、谷歌、Facebook(Meta)这些算法能力很强的平台出来的创业者,国内也有阿里、华为这些大厂的创业者,都是在这个领域可以创造价值的人。

因为他们不仅有技术研发能力,也经历过产业周期,明白用户需要什么,包括行业级的用户和消费级的用户。纯科研的创业团队,技术方向会更前沿,商业落地可能也会更久,但如果围绕用户开发去服务,反而是有复合背景的、成建制的团队更好一些。

拒绝“小打小闹”微创新

创业邦:云岫观察,什么样的元宇宙项目会更容易得到投资人的青睐?

云岫资本:首先要看机构画像,不同的机构对于项目本身的偏好不一样,但是总体来说要具备几点特质:

第一点是要先搞明白自己到底在做什么,这个其实很重要,不能挂一个“元宇宙”的概念就完了,投资人更关心你在整个产业链的哪个环节。

第二点,你在整个产业链上中下游能带来什么价值,在这个价值的背后,能撬动多大的市场?其实元宇宙领域投资人很多都是之前投TMT、消费领域的。他们很关注创业者是否能够带来时代的变革。如果只是小打小闹做一些微创新,那肯定不是他们偏好的。

第三点,还是要回归创业团队本身的实力。举几个例子,底层的技术实力到底有多强?你能创造的技术价值到底有多大,壁垒到底有多高?在这个领域的创业者,拉出来履历都不差,但是你曾经的经验是否在新的领域中可以复用?你对这块儿是不是有一个非常完整的思维逻辑?等等。

创业邦:不妨以云岫做过的项目为例来讲讲?

云岫资本:我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举例。

首先硬件层面,我们合作了一个做全天候智能眼镜的团队,团队背景非常好,从芯片到产品架构,团队体系相当完整,创始团队之前做过的产品卖到过百万级别并且是大品牌的旗舰产品,这代表了他们的技术实力和供应链整合能力。

但这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仅仅是从技术角度出发,而是从用户需求角度出发来设计产品的。智能眼镜的痛点是什么?要足够轻、足够便捷,要消费者愿意去佩戴。他们走访了很多用户,来确定自己的技术路径和产品设计,而不是从单点出发延展产品。这样对未来的一个预判和对产品的理解,是比较符合我们的想法的。

第二个,我们现在也在合作一个做3D数字资产的公司,他们现在拥有全球前三大的数据库的体量,到今年年中,数据量可能会到全球第一,这是非常强的积累。未来三维数据的采集和呈现再到平台渲染,都需要这些数据。

现在整体团队也把他们整个数字资产的底层格式,全部都做到了通用化和标准化。这样无论是普通的用户、小B端的用户,还是大B端的用户,都可以拿到他们的3D数据资产,直接去做二次开发,不需要再去做很多的数据清理相关的工作。所以,对于这个公司来说,我们觉得无论是前向的技术研发,还是到整体的一个数据积累,再到未来的应用开发工具,都有一个非常全面的逻辑。

云岫项目“李未可”产品概念图

创业邦:在服务项目的过程中,会更推荐企业拿产业方的钱,还是财务投资人的钱?

云岫资本:财务投资人和产业投资人,给企业带来的价值不一样。举个例子,前阵子某知名内容公司投资了几家技术公司,就非常有价值。因为它本身就是做内容的,可以给技术公司提供非常好的土壤,比如给它们提需求,进而加速业务迭代。但如果本身的技术和产业并没有强相关,那强拿产业的钱也没有用,因为没办法实现协同。

文章评论